顆粒污泥的形成及培養的注意事項
發佈日期:2019年02月18日 瀏覽次數:(0)
顆粒污泥是指UASB工藝中起淨化污水作用的污泥顆粒。
顆粒污泥的形成實際上是微生物固定的一種形式,其外觀爲具有相對規則的球形或橢圓形黑色顆料。顆粒污泥的粒徑一般爲0.1~3mm,個別大的有5mm,密度爲1.04~1.08g/cm3,比水略重,具有良好的確沉降性能和降解水中有機物的產甲烷活性。
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顆粒污泥呈多孔結構,表面有一層透明膠狀物,其上附着甲烷菌。顆粒污泥靠近外表面部分的細胞密度最大,內部結構鬆散、細胞密度較小,粒徑較大的顆粒污泥往往有一個空腔,這是由於顆粒污泥內部營養不足使細胞自溶而引起的。大而空的顆粒污泥容易破碎,其破碎的碎片成爲新生顆粒污泥的內核,一些大的顆粒污泥還會因內部產生的氣體不易釋放出去而容易不浮。
顆粒污泥又分爲好氧顆粒污泥和厭氧顆粒污泥
好氧顆粒污泥是指通過微生物自凝聚作用形成的顆粒狀活性污泥。
優:與普通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顆粒污泥具有不易發生污泥膨脹、抗衝擊能力強、能承受高有機負荷,集不同性質的微生物(好氧、兼氧和厭氧微生物)於一體等特點
厭氧顆粒污泥是指由產甲烷菌、產乙酸菌以及水解發酵菌等構成的,沉降性優於活性污泥絮體的自凝聚體。
厭氧顆粒污泥大多數爲黑色或者灰色,呈相對規則的球形與橢球形。成熟地厭氧顆粒污泥(簡稱顆粒污泥)表面邊界清晰,直徑變化範圍爲0114~5mm,最大直徑可以達到7mm。
優:厭氧顆粒污泥因其優於絮狀污泥的沉降性及高的污泥濃度,抗水力負荷和衝擊負荷的能力大大增強,使得第三代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的發展應用成爲可能,對厭氧水處理工藝有着巨大的貢獻。
直接培養法培養顆粒污泥的注意事項:
1.最好一次投加足夠量的接種厭氧污泥,一般投加量爲40-60kg/m3。同時進水中要補充足夠的營養鹽,必要時還要添加硫、鈣、鎳等微量元素。
2.爲使顆粒污泥儘快形成,開始進水時CODcr濃度不宜過高,一般要低於500mg/L,可採取加大回流比的方法,使進水負荷按污泥負荷計應低於0.1-0.2kgCODcr(kgMLSS·d)。同時要將反應器內溫度嚴格控制在35-40℃或50-55℃之間,必要時將進水可用蒸汽加熱;pH值應保持在7-7.2之間,進水鹼度一般不低於750mg/L。
3.出現小顆粒污泥後,爲使小顆粒污泥發展爲大顆粒污泥,要適當提高反應器表面水力負荷,將絮狀顆粒污泥和分散的細小顆粒污泥從反應器中“洗出”。但是一定要使“洗出”緩慢進行,培養不能長期在低負荷下運行,當出水水質較好,CODcr去除率較高後,應當逐步提高水力負荷,但不能突然提高負荷,以防止造成衝擊,對污泥顆粒化不利,過度的“洗出”會使反應器內污泥量急劇減少而使顆粒污泥的培養失敗。有關試驗表明,當表面水力負荷在0.25m3/(m2·h)以上時,會使污泥產生水力分級現象。
4.在培養初期,出水中會夾帶着一些污泥絮片,反應器內污泥濃度有所降低,在顆粒污泥尚未形成之前,即使反應器內具有一定的去除率,但由於污泥流失量大於生物增長量,反應器內污泥濃度還會繼續下降。顆粒污泥形成後,隨着容積負荷的不斷加大,增殖的生物量纔會大於污泥流失量,反應器內污泥濃度開始增加,應當在適宜的負荷下穩定運行一段時間,以便培養出沉降性能良好的和產甲烷細菌活性很高的顆粒污泥。因此,培養初期污泥流失造成污泥濃度下降是正常現象,因培養時間較長,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和分析有關化驗數據。
5.培養過程中應控制消化池內VAF的濃度在1000mg/L以下,如果污水中原有的和在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揮發性有機酸濃度較高時,不能再提高進水的有機負荷。一般情況下,高溫55℃運行約100d,中溫35℃運行約160d,顆粒污泥才能培養完成,低溫20℃需要運行200d以上纔有可能培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