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污泥的形成
發佈日期:2019年03月15日 瀏覽次數:(0)
顆粒污泥的內部主要集聚着產甲烷菌,而顆粒表層集聚着水解發酵菌和產酸菌,它們也爲產甲烷菌提供一個保護層和緩衝層,有利於產甲烷菌的生長和不受外界幹擾。由於顆粒污泥使各種厭氧菌聚集在一起,細菌這間距離很近,提高了中間氫的轉移效率,能快速有交接地完成有機物轉化爲CH 4和CO 2等全過程。因此,顆粒污泥具有很高的產甲烷能力和去除廢水有機物的能力。
顆粒污泥的形成需要污泥牀啓動與運行一定時間,它必須將絮體狀污泥和分散的細小污泥,從反應器“洗出”,也就是使污泥形態發生變化,變成密實的、邊緣圓滑的、呈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粒徑一般爲0.5-6.0mm。厭氧反應器的啓動過程主要任務是實現反應器內污泥顆粒化。顆粒污泥形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啓動初期,主要進行污泥馴化,使之適應處理廢水有機物能力;第二階段,是要使絮體狀污泥向顆粒污泥轉化,因此要及時提高負荷率,使微生物獲得足夠營養,使產氣和上流速度增加,引起污泥牀膨脹,大量絮狀污泥被洗出,留下的污泥開始產生顆粒狀污泥,第三階段是顆粒污泥培養期,實現污泥全部顆粒化和使反應器達到最高的容積負荷率,在此,應儘快把COD負荷率提高0.4-0.5kgCOD/(kgVSS·d)左右,使微生物得到足夠養料,加速增殖,促進顆粒污泥加速形成,直至反應器不再有絮狀污泥存在。這就是顆粒污泥形成的全過程和機理.
上一篇: 顆粒污泥形成的影響因素
下一篇: 厭氧顆粒污泥培養的6個要點